top of page
s6pkeBUKsQrp59A1OG5PjWWxNa4mptq2SHkBs0h5

國際事務

國際政治對我們生活有著隱形的影響,例如Covid-19事件中,台灣基於中共的抵制,遂無法加入WHO取得及時亦情資訊;同時,台灣作為美國在東亞第一島鏈的地理性政治盟友,享有美、日等疫苗外交協助。

About me- 國際事務: Infographics

分析方法

新現實主義 / 結構現實主義

旨在從「結構」的角度來檢視國際關係,所謂結構是指國際政治上的權力分配,其會制約並影響國家的長期戰略、外交政策;所以影響各國對外政策的因素並非國家內部之歧異,其身處在國際結構中的位置才是造成各國對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。


白話就是中共在國際和區域的拳頭大、利潤深入各區,所以能影響各國抵制台灣加入WHO;因此在分析國際時事時,不是討論日本或東南亞哪個國家與我國友好,而是先看中共的政治意圖,因為後者更具有絕對的影響。同樣的,國際舞台要先看美國的政治意圖,因為它往往是趨勢的洋流。

三位體理論(Triad theory)

源自社會學理論,旨在研究三位玩家的賽局,透過社會實驗統計,發現依據各自的籌碼或能力大小(權力結構) ,將產生既定的合作模式;相較行為者理念,客觀的權力大小才是關鍵因素,然而在結構弱制約力下(例如三方勢均力敵),主觀理念才會成為決定性因素。


應用上,在區域(region)時事的分析可以先觀察權力結構,除非沒有明顯的優勢方和弱勢方,才再進一步了解國內的政治權力結構,例如美、中(PROC)在亞洲的角力即可發現,台灣(ROC)、越南、菲律賓等區域國家在特定議題上有所搖擺,影響因素包括中國(PROC)對區域國家的經濟影響力、美國對區域國家的經濟、軍事等政治影響力、以及區域國家欲從美、中(PROC)獲取最大化利益或是避險所採取的雙邊手法、模糊態度等。同樣在商業,只要該領域可以明顯的挑出三個最大的企業,便可以大抵猜測出競爭的方針。

均勢理論/權力平衡

權力平衡同時作為客觀的觀察及外交的目標。
該平衡可能是「一超多強」、「兩極」、或是「多極」,就和平的角度而言,打破該平衡對各方都有顯著的代價,歷史上的拿破崙、希特勒等曾一度擺盪天秤,但隨即的是另一派的多方聯手,最終復歸平衡。
受制於有形的地理限制,國家在擴張上,不易橫跨大洋等屏障,因此外交會採取「離岸平衡」策略,例如美國透過政治力量介入東亞區域,透過政治手法,讓區域盟國(i.e.日本、台灣(ROC)、菲律賓、越南等)在軍事和政治上能發揮牽制中國(PROC)的效果,達到區域的平衡,不致使中共大肆擴張。
時事上,可用該觀點來了解中東的代理人戰爭。

地緣政治

客觀地理條件作為各項政策的重大要素,在政治、軍事、外交、商業等政策規劃上,都不得不考量到地緣因素。
就軍事層面,前線部署會大量考量山脈以據地形優勢,由陸權所發展出的觀點亦有世界島的心臟地帶、邊緣地帶,以及軍事的制海權、制空權;在經濟層面則包括爭取對外港口和不凍港、航行權等;而外交層面則衍生出離岸平衡策略。
在分析區域時事上,地理因素往往具有潛在的影響;如台灣作為美國離岸平衡政策下,佔據第一島鏈的位置,該地理籌碼遂成為台灣在中(PROC)、美雙方談判的基礎。

About me- 國際事務: List
圖片6.png
About me- 國際事務: Image
About me- 國際事務: Text
bottom of page